日前,為深入交流“十三五”期間商業銀行改革發展的目標與規劃,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組織召開了“商業銀行‘十三五’期間改革發展”研討會。“十三五”期間銀行業有哪些機遇和挑戰?業界關注銀行業哪些熱點重點領域?未來發展方向又在何方?為此,本刊編輯部對各位參會專家的精彩觀點進行了梳理與歸納,以饗讀者。
“十三五”期間銀行業面臨多重挑戰
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,“十三五”期間的經濟形勢更是非常復雜。同時,金融業的生存環境正在發展重大改變,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進入新階段,金融脫媒現象更為突出,互聯網金融不斷沖擊傳統金融業務,銀行業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。
楊再平(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):這一次的五年規劃,無論是對整個國家還是對我們銀行業,都有著不同的意義。首先,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,目前,我國經濟正面臨陷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危險。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,我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。考慮到我國的人口基數,往上再進入人均12000美元的高收入國家行列概率很低,關鍵還是要在這一階段克服經濟發展的自身矛盾,取得一個階段性的突破,跳出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其次,具體到我們銀行業自身,以前很多東西都可以向西方學習,拿來就可以用,但現在已經不可能了,要想再繼續發展,必須要有自己的原始創新。中國銀行業應該尋求新常態生存、市場化生存、綜合化生存、網絡化生存和國際化生存。可以說,未來這五年對于銀行業的轉型升級,乃至能否生存都是非常關鍵的,值得我們好好研究。
連平(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、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):當下宏觀環境發生明顯變化、經濟持續下行,同時,監管政策和貨幣政策也隨著經濟運行進行周期性的調整,銀行業壓力還是很大的。加之互聯網金融的崛起、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平臺的發展等,也給銀行業帶來了很多挑戰。從客戶層面看,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地方政府是銀行業信貸的重要需求方之一。但是,去年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規范之后,未來地方政府只能通過發債的形式籌集資金,這是否會影響未來銀行業的信貸需求增長?另外,國企改革之后,國企對銀行信貸的需求總體肯定是回落的。信貸作為銀行業的主要業務和重要利潤點,當主要客戶需求減弱的時候,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。未來,諸如民營企業、小微企業、房地產等領域,信貸投放比重都有可能上升,風險和信貸成本也會隨之上升,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。